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06

希望將來國青團也能培養出一個胡錦濤

2006.01.26  中國時報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 龍應台     「胡錦濤」代表什麼?錦濤先生: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在二零零六年一月中勉勵他的國青團青年學員時,說了這麼一句玩笑的話:「希望將來國青團也能培養出一個胡錦濤。」     我相信這是他從政以來所說過的最不及格的笑話。     馬英九先生很可能只單純想到,「胡錦濤」是從共青團體制裡脫穎而出的國家領導人,但是會說出這樣的話,也透露了他顯然不曾更深刻地細思過,共青團是個什麼樣的體制?這個領導人所領導的「國家」,是個以什麼為本的國家?他的權力來源是什麼?正當性何在?在二十一世紀初掌握中國政權的「胡錦濤」這三個字,代表了什麼意義?     它當然代表了超高的經濟成長指數,讓世界驚詫,讓國人自豪,可是同時,在政治自由的指標評比上,中國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百七十七名。您可以說,這是以「西方右派」的標準來衡量的,不符合「中國國情」。好,讓我們用一個社會主義的指標吧。追求資源分配的平等,不管均富或均貧,都是左派的核心理想吧?在貧富差異上,中國的基尼系數超過0.4,迫近0.45,這已是社會大動亂的門檻指標。指標數字下,多少人物慾橫流,多少人輾轉溝壑。     也就是說,「胡錦濤」三個字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歷史裡,仍代表一種逆流:在追求民主的大浪潮中,它專制集權;在追求平等的大趨勢裡,它嚴重的貧富不均。     在您剛剛上任時,人們曾經對年華正茂的您寄以期望,以為,作為一個新世紀的人物,您的心靈和視野會比您的前輩們更深沈,更開闊。共產黨權力革命的殺伐蠻橫之氣,終究要被人文的體貼細緻和文化的潤物無聲所取代。但是,兩年了,我們所看見的,是什麼呢?     被割斷的喉嚨     促使我動筆寫這封信的,是今天發生的一件具體事件:共青團所屬的北京「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今天黃昏時被勒令停刊。     在此之前,原來最敢於直言、最表達民間疾苦的「南方週末」被換下了主編而變成一份吞吞吐吐的報紙,原來勇於揭弊的「南方都市報」的總編輯被撤走論罪,清新而意圖煥發的「新京報」突然被整肅,一個又一個有膽識、有作為的媒體被消音處理。這些,全在您任內發生。出身共青團的您,一定清楚「冰點」現在的位置:它是萬馬齊瘖裡唯一一匹還有微弱「嘶聲」的活馬。     而在一月二十四日的今天,這僅有的喉嚨,都被割斷。在「冰點」編輯們正式得知這個「割喉」處分之前,所有跟「冰點」有關的字和詞,已經從網路上徹底消滅。     在您的領導之下,網路警察的絕對效率,令人駭異。     選在今天執「刑」,誰都知道原因:春節前夕,人們都已離開工作崗位,準備回鄉圍爐。報紙開始撲天蓋地報導娛樂,製造溫馨;電視開始排山倒海地表演聯歡,生產快樂。選在這一天割斷中國僅有的喉嚨,然後讓普天同慶的歡聲把它淌血的聲音遮住。行刑者躡手躡腳走開,過完年,一切都已了無痕跡。網路警察的效率和現代傳媒的操弄,是您所呈現的二十一世紀統治技巧。     網路警察動作快,是怕自己的人民知道;精算時間動手,是怕國際媒體知道。偷偷摸摸地執行,費盡心機地隱藏,洩漏的是政府的虛心和害怕。但是,請您告訴我這個困惑的台灣人民:這「和平崛起」大有為的政府,究竟為什麼如此的虛心和害怕?     「冰點」的停刊,其實沒有人真正的驚訝,人們早在暗暗等待,好像一個宿命論者永遠在等著鬼的半夜敲門索命;我發現,太多的災難和壓迫,使得大陸很少人相信好事會長久、夢想能成真、正義能落實。刊出龍應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時,網路上已經四處流傳「冰點」被封殺的臆測;今天,只是「鬼」終於被等到了。而「冰點」「勇敢」到什麼程度使得共產黨用這樣陰暗的手段來對付它?     仇外的建國美學     今天封殺「冰點」的理由,是廣州大學袁偉時先生談歷史和教科書的文章。因為它「和主流意識形態相對…攻擊社會主義,攻擊黨的領導」。而「毀」掉了一份報紙的袁偉時先生的文章,究竟說了什麼的話,招來這樣的懲罰?     我認真讀了這篇文章。袁偉時以具體的史實證據來說明目前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謬誤百出不說,還有嚴重的非理性意識形態的宣揚。譬如義和團,教科書把義和團描寫成民族英雄,美化他對洋人的攻擊,對於義和團的殘酷、愚昧、反理性、反現代文明以及他給國家帶來的傷害和恥辱,卻隻字不提。綜合起來,教科書所教導下一代的,是「一、現有的中華文化至高無上。二、外來文化的邪惡,侵蝕了現有文化的純潔。三、應該或可以用政權或暴民專制的暴力去清除思想文化領域的邪惡。」。對於這種歷史觀的教育,袁偉時非常憂慮:「用這樣的理路潛移默化我們的孩子,不管主觀意圖如何,都是不可寬宥的戕害。」     錦濤先生,我不是不知道,共產黨是以美化秦始皇、盜跖、太平天國、義和團這樣一個歷史脈絡來奠定自己的權力美學的。我也不是不知道,每一個政權都會設法去建構一個所謂建國神話和圖騰──您因此一定也很理解民進黨的企圖。但是,建構的國族神話裡如果藏有仇外情緒,就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危險。在二十一世紀,國界幾乎快要不存在,地球愈來愈是一個緊密的村子,因為唇齒相依,不得不憂戚與共。中國為什麼極力爭取主辦奧運和世博?目的不就是企圖以最大的動作向世界推銷一個新的中國形象:你看,中國是一個充滿發展能量、愛好世界和平、承擔國際責任的泱泱大國!     如果對外面的世界推銷的是這樣一個形象,關起門來教下一代的,卻是「中華文化至高論」、「外來文化邪惡論」以及義和團哲學,請告訴我,哪一個中國是真實的?總書記能夠光明磊落大聲地告訴國際社會嗎?     袁偉時說,教科書不能罔顧史實,不能讚美暴力,不能教下一代中國人對自己狂熱,對外人仇視。這樣的認知,錦濤先生,在我們這裡,叫做「常識」。在北京,竟然是違反「主流意識形態」的入罪之論。那麼能不能請您告訴我這個台灣人民,您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什麼?     哪一個是你真實的面孔?     我們暫且不管大陸的知識份子和一般人民讀者怎麼看這「冰點」事件,但是我很願意和您分享像我這樣一個台灣的知識份子的感受。至於龍應台這樣思維的人在台灣有沒有代表性,有沒有影響力,您自己判斷。     我對中國大陸有著深切厚重的情感,來自命運血緣,歷史傳統,更來自語言文化。在台灣生長,我同時發展出與這一條「家國認同」情感線平行並重的執著,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道的堅持,而從這種尊重和堅持衍生出其他的基本價值:譬如主張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譬如對貧富不均的不能接受,對國家暴力的絕不容忍,對統治者的絕不信任,譬如對知識的敬重,對庶民的體恤,對異議的寬容,對謊言的鄙視……     這一條我稱之為「價值認同」的理性線。當「家國認同」的情感線和「價值認同」的理性線相互衝突時,我如何取捨?毫無猶豫,我選擇後者。二十年前,我曾經寫「野火」和國民黨那個「家國」對抗;李登輝當政時,我曾經為文批判他的虛偽與狹隘;陳水扁不公不義,又迫使我執筆徹底抵抗。所以您如果鬧不清我究竟是「統派」或是「獨派」,不妨這樣試試:台灣和大陸,哪邊符合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的「家國」。哪邊違背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離之棄之抵抗之的對象。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值認同」,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所以,我是統派還是獨派呢?     以這樣的價值結構來看今天「冰點」事件,您說我這個台灣人看見什麼?     我看見這個我懷有深切厚重情感的「血緣家國」,是一個踐踏我所有「價值認同」的國度:     它,把真理當謊言,把謊言當真理,而且把這樣的顛倒制度化。     它,把獨立的知識份子當奴才使用,把奴性的知識份子當家僕使用,把奴才當──啊,它把鞭子、戒尺和鑰匙,交到奴才的手裡。     它面對西方是一個臉孔,面對日本是另一個臉孔,面對台灣是一個臉孔,面對自己,又是一個臉孔。     它面對別人的歷史持一個標準,它面對自己的歷史時──錯了,它根本不面對。它選擇背對自己的歷史。     它擁抱神話,創造假象,恐懼真相。他最怕的,顯然是它自己。     ……     您,還要我繼續說下去嗎?     請說服我     我真正想說的是,錦濤先生,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實在不在乎團團和圓圓來不來台北,雖然熊貓可愛得令人融化。但是我這樣的台灣人可真在乎「冰點」的安危,就像很多、很多香港人真在乎程翔那個被逮捕的記者的安危。如果中國的「價值認同」是由一群手持鞭子、戒尺和鑰匙的奴才在壟斷它的解釋和執行,而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是被打擊、戒律、監控的對象,請問,我們談統一的起點理由究竟是什麼呢?而我對中國的情感還是有條件的,台灣還有很多熱愛、深愛、無條件地執著地愛中國那片深厚土地的人──您又用什麼東西去跟他談統一,而他不致被人嘲笑、咒罵呢?     重點不在團團和圓圓,您知道嗎?重點也從來就不在民進黨,您明白嗎?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流行典當青春的年代 吳若權

從事行銷工作多年,最大的樂趣之一,是看到很多產品被成功地銷售到顧客的手裡。其中包括:產品設計的很用心,適切地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或是宣傳方式很有創意,在很短的時間內家喻戶曉;有的是因為促銷方式很成功,讓本來不想花錢的人都動了心……每次觀察到成功的案例,都會令我十分感動。這個社會有這麼多的人,付出寶貴的心血,在研發產品時創造了自我的價值,接著透過行銷的過程,讓消費者從擁有或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滿足。 但是這幾年來,市場的形態有很大的改觀。當我看到某些成功的行銷案例時,非但沒有感覺快樂欣喜,取而代之的竟是憂心忡忡。我指的是那些只針對年輕朋友、煽動他們過度消費的商品,它賣得愈好,我就愈擔心。 尤其當我從總體的觀點做廣告研究,發現廠商大部分促銷的費用,都花費在對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訴求,只有比較少的部分是對成年人或老年人進行溝通,彷彿看到很多刻意的誘惑,伸向那些容易動搖的心靈,慢慢掏空他們的身體和靈魂,最後將導致整個消費經濟崩盤瓦解。 有這麼嚴重嗎? 雖然許多行銷大師都指出:現階段年輕人是最有購買力的消費群,在亞洲地區的現象尤其明顯。但我察覺:他們花費的金錢,很可能已經超出現階段自己所能負荷。香港媒體曾對年輕人「先駛未來錢」的現象再三提出警訊,台灣卻還在「You Be (日語預備)一下」的歡樂聲中,鼓勵年輕人以預借現金方式盡情消費。有一陣子,我常受邀參加本地電視節目「電視大銀行」的錄影,發現上電視求助的年輕人,有九成以上是刷爆信用卡、或還不起預借現金的利息而走投無路。 不久之前,英國的《金融時報》曾刊出一篇標題為〈亞洲覺醒〉的文章,指出過去勤勞節儉的亞洲人漸漸迷戀上了奢侈的生活。 傳統的亞洲人將大部分的收入儲存起來,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卻把花錢享樂當做生活必須的一環,甚至不惜以預支的方式,先享受再付款。 精明的商人們,特地為這群被廣告刺激得慾望無窮的年輕人,設計了隨時可能刷爆的信用卡。接著,「預借現金」又旋即登場。年輕人消費的同時,表面上擁有了他們心中所要的商品,實際上卻增加了後半輩子必須償還的負債。這樣的經濟榮景,其實是曇花一現。 這些被市場專家看好十分具有「購買力」的年輕人,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財富,他們花的都是上一代的血汗錢、或自己借貸而來的錢。大部分的銀髮族其實是有錢但捨不得花,財務狀況還算不錯;倒是年輕人沒錢卻敢亂花,把今天的享受變成明天的負債。 國際的趨勢應足為借鏡,台灣地區鼓勵年輕人預借現金的風氣卻方興未艾。第一張首創預借現金的「喬治瑪麗救急現金卡(George & Mary Card)」風光上市,提供新台幣一萬至三十萬不等的現金借貸,抓住不少臨時急用、但又不想低聲下氣向親朋好友借錢的年輕人。後來他們的廣告訴求又延伸為「實現夢想」,標榜「愛現就現,把夢兌現」的年輕品牌形象。 另一家銀行推出「You Be」預備現金卡,它的廣告以年輕男女為主角,透過網路恐龍妹的趣味手法,取代了傳統的地下錢莊和當鋪,成為年輕人光明正大「調頭寸」的好去處。 引誘年輕人消費,使負債累累的他們,在一片經濟不景氣聲中,換來暫時繁榮的假象。金融業者正為了借貸的業務量直線衝高而舉杯慶祝時,接踵而來的是積沙成塔的壞帳要處理,逼得他們不得不開始重新檢討核准年輕人辦卡及借貸的條件。 根據香港青年協會的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十八至三十四歲的年輕人之中,擁有超過一張信用卡的人數過半,百分之十五的年輕人曾刷爆信用卡。」由於銀行從信用卡獲取的利潤頗高,各銀行面臨強大競爭壓力之下,紛紛打出奇招,以超低的循環信用利息或精美禮品招攬,希望更多大學生成為信用卡用戶。沒想到有些算盤沒有打好,許多年紀輕輕的香港大學生竟宣告破產。 美國許多習慣「先享受、後付款」的年輕人,早就被自己沈重的負債壓得喘不過氣來。美國國會總審計署一份報告指稱:大約有一半的大學生畢業時,必須負擔一萬九千美元的學生貸款。美國研究集團(America Research Group)主席彼摩(C. Britt Beemer)估計:「即使他們到了三十歲,也很難降低債務。」 從前的年輕人曾經為了究竟是「為工作而生活」或「為生活而工作」感到迷惑;如今答案已經非常明顯:未來的年輕人將是「為還債而工作」。 知名理財專家博竇.薛佛在《七年賺到1500萬》書中,以古代巴比倫人已有類似現代銀行的機構為例,將自己當做抵押品來借款,如果還不起錢,就會被當成奴隸賣掉。 無疑地,這是個流行典當青春的年代。轟動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新一代小說家深雪,創作多年後,最近以《第8號當鋪》一書再度席捲文壇。書中便是以「典當」的概念為主軸,描繪人性的貪婪與脆弱。故事裡有人專程前來第8號當鋪,以大腿、愛情、靈魂……等做為典當,換取錢財、技藝、或家人平安。 小說的世界自有它浪漫夢幻的情節,但是在真實的人生裡,年輕人自以為是的享樂作風,很快地被自己高築的債台逼迫必須面對現實——「如何跳脫以債養債的惡夢?」 理財專家博竇.薛佛的建議簡潔有力:「儲蓄。把賺的錢一半還債、一半存起來,讓工作有目標。」但顯然年輕的朋友沒有把這一席忠言逆耳的話聽進去。有的年輕人賴在家裡,寧可仰父母之鼻息也遲遲不肯獨立搬出去住;有的年輕人則傾向和爸媽一起購物。日本曾流行一時的「M&D」購物風,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解決之道。   「M&D」指的是「Mother And Daughter」,即母女結伴逛街購物的消費趨勢。女兒看上眼的東西,由媽咪付錢買下,兩人開心地說:「雖然有點貴,但我們可以共用。」 台灣地區的年輕女性,即使出嫁以後,還是希望住在和原生家庭比較近的地方,可以常回爸媽家吃晚飯、帶明天的便當。生了孩子也可以請媽媽當免費褓母,這些現象也是「M&D」消費模式的另一種版本。 如果沒有父母支持,缺錢還債的年輕人只好靠瘋狂地打工、兼職度日。稍微把持不住的,就往網路援交、酒店公關、檳榔攤去解決財物的困難。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他們卻覺得:「憑我自己的能力賺錢還債,有什麼不對嗎?」 這樣的相對質疑,也算是振振有詞。年輕人的價值觀並非由自己扭曲,商業機制的炒作應該負起一部分的責任。年輕人的消費多屬於娛樂、通訊等附加消費,難以帶動具指標性的產業回春。激發年輕人的消費慾望,不但對經濟復甦沒有實質的幫助,反而很容易扭曲年輕人的價值觀。 台灣北部有一位年輕人,覬覦父母的財產,竟結夥將親生父母殺害。還有一些實例是:年輕人伸手向父母要錢未果,一走了之,離鄉背井或選擇自殺。      為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爭相製作娛樂節目,將具有深度的報導棄之一旁。連新聞節目都淪陷得十分綜藝化,主播和藝人一樣爭奇鬥艷。知名電視主播「削凱子」的事件,多少反映了年輕人好逸惡勞的價值觀,為了物質享受,常不擇手段。 媒體一味地討好年輕人,以收視率掛帥,為的就是要爭取廣告商的青睞。迪士尼公司為首的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部,為了增加廣告時段的業績,曾考慮停播由資深主播卡波(Ted Koppel)主持的「夜線」(Nigh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轉貼網路文章 | Leave a comment

美國的生存教育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題目頗大,許多家長感覺無從著手。其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美國人就特別推崇孩子的獨立思考。 在美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爾·考斯彼(天才老爹)主持的《孩子說的出人意料的東西》。這個節目在讓你捧腹的同時,也讓你深思。 有一次,比爾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你長大以後想當什麼?」    女孩很自信地答道:「總統!」    全場觀眾譁然。 比爾做了一個滑稽的吃驚狀,然後問:「那你說說看,為什麼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    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場一片笑聲。 比爾:「你肯定是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嗎?」 女孩不屑地:「當然肯定!」比爾意味深長地笑笑,對全場觀眾說:「請投她票的男人舉手!」伴隨著笑聲,有不少男人舉手。比爾得意地說:「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   女孩不為所動,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 比爾做出不相信又不高興的樣子,對觀眾說道:「請在場的所有男人把手舉起來!」言下之意,不舉手的就不是男人,哪個男人「敢」不舉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們的手一片林立。比爾故作嚴肅地說:「請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舉手,不投的放下手。」 比爾這一招厲害:在眾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們把已經舉起的手,再放下來,確實不太容易。這樣一來,雖然仍有人放手下來,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許多。   比爾得意洋洋地說道:「怎麼樣?『總統女士』,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 沸騰的場面突然靜了下來,人們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麼?女孩露出了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心裏並不願投我的票!」 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後是一片掌聲,一片驚嘆…… 這是典型的美式獨立思考。 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麼對,什麼錯,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有一年,朋友古瑞克的兩個孩子和我們一家去了一趟中國。那天一大早,古瑞克開著一輛小麵包車把我們送去辛辛那提國際機場。 妻子一看到這兩兄妹都穿著短袖和短褲,就大呼小叫起來:「我們乘坐的飛機要跨越太平洋,要在高空飛行至少13個小時。飛機上很冷,穿短袖和短褲怎麼行?」 古瑞克聳聳肩,說是他們母親已經說過了,但他們沒有聽勸告…… 在候機廳裏,妻子叫這兩個小傢夥準備好飛機上穿的長衣長褲,他們沒有「反抗」,只說長褲在箱子底,拿不出來。 飛機升到高空以後,妻子問他倆冷不冷,一個點點頭,一個沒吭聲。妻子請空姐給他們每人多加了一條毯子。 後來回美國的時候,在去飛機場前,我發現兄妹倆都穿上了長衣長褲。 我說:「怎麼樣,這回不穿短衣短褲啦?」 傑西卡眨眨那雙美麗的藍眼睛,不好意思地笑笑。 澤克狡黠地笑笑:「蓋兩條毯子,還不如穿條褲子。」 說起來也很簡單:一個人的冷暖,必須由自己去「感覺」,如果一個人的冷暖涼熱都要父母來「決定」,這個人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弱。 這也令人想起狐狸媽媽的生存教育。一部日本電影紀錄片,講的是野生狐狸的生活。其中有一幕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一群小狐狸長大後,狐狸媽媽開始「逼」他們離開家。曾經很護子的狐狸媽媽忽然像發了瘋似的,就是不讓小狐狸們進家,又咬又追,非要把小狐狸們一個個都從家裏趕走。看著小狐狸們夾著尾巴落荒而逃,我被深深地刺痛了。多麼殘酷的生存競爭,多麼冷酷的心理斷奶!但是,這又是多麼理智的生存教育啊! 我也當過一回「狐狸媽媽」–第一次「陪」著兒子開車上辛辛那提環城高速公路繞圈,正好碰上狂風暴雨,雷鳴電閃,那可是每一秒鐘都處在危險之中,但我知道孩子的安全感必須如此一秒一秒地積累……等到終於下了高速公路,我讓兒子把車停到一個加油站,父子倆癱在車上好一會兒。但我想,這還是值得的。父母的庇護越多,孩子的獨立性越差,生存能力就越弱。狐狸媽媽早就想通了這一層。人類的理智有時尚不及狐狸。  有關「錢」的教育 與孩子得高分,父母發獎金的做法不同,美國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務,父母付報酬。他們從小就把一些家務分給孩子,並與孩子一起討價還價,定好價錢,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當然,家務幹不好,也要扣錢。 比如,阿萊西歐博士的小兒子科迪,前年元月剛滿六歲,他承擔了把家裏的垃圾收集後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錢」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幾個房間,十幾個廢紙簍,要一個一個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這一美元也賺得不容易。 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兮地問他:「你一共有多少錢?」 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聲告訴我:「43美元!」連藏哪兒也告訴了我。 我問阿萊西歐博士:「為什麼不讓他存到銀行裏?」 她說:「我們也為科迪開了戶頭,主要是一些大錢,為他將來讀書儲備的。這些小錢就由他收藏,如存到銀行裏,孩子沒有數位概念,不知怎麼回事。自己拿著,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見,摸得著,時不時摸出來數一數,幹起活來幹勁大……」 阿萊西歐博士有四個孩子,每個孩子出生時,她都拿出1,000元,為他們分別立了戶頭,然後,在孩子還不懂事時,幫著他們保管各種各樣「屬於他們自己」的錢,即孩子從親戚朋友處所得的禮金、孩子的工作所得、獎勵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給孩子的固定投資,等等。 當錢存到夠買一股或兩股股票時,他們就為孩子購買股票。他們的四個孩子從剛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證券股票公司擁有了一個自己獨立的戶頭,為自己購買教育基金股票,這類股票享有免稅優惠。日積月累,當孩子年滿18歲時,就可支付昂貴的學費。 如今,阿萊西歐博士的兩個大孩子,一個13歲,一個11歲。他們對自己的銀行戶頭、證券戶頭都了解得很清楚。有興趣時,會對證券公司每月寄來的股票報告從頭到尾研究一遍。當然,說起股票的漲落也很有興趣。 阿萊西歐博士的大兒子暑假當足球裁判,賺了「一大筆」錢。一半被父母「強迫」存到銀行,其餘由他自己全權處理。 第一次當上了「小財主」,他得意忘形,胡亂買了不少東西。後來,他帶自己的朋友來玩時,不小心損壞了家裏的沙發,這必須用自己的錢修復。在付出了一大筆修理費後,他開始懂得應該多存點錢,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今後又犯了什麼事,沒有經濟支持怎麼過關?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上「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我兒子的學校裏還舉辦過幾次相關的模擬社會活動。 一次是同學們自由組合各種各樣的公司,在同學、老師間做生意,看誰能賺更多的錢。這個活動前後搞了一個月,孩子們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籌資金。有些五花八門的公司,根本無法在社會上找到原型。比如,有個公司的產品是用糖果餅乾「組裝」成一棵「小樹」,每棵叫價五美元。這個公司靠「生產」社會上沒有的、新奇的「產品」來取勝。 我兒子成立的是一家賣中國字畫的公司;有個印度小孩的公司想做「跳蛇舞」的生意,但由於沒有真蛇可「舞」,只能自己傻跳「人蛇舞」,「看熱鬧」的倒是有,付款的卻沒有,所以沒幾天就倒閉了…… 另一次活動是學校讓幾個班的孩子組成一個「工貿」性質的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繫起來。 兒子是個設計師,屬於動腦一族,才幹了沒幾天,他就發現公司「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 還有一次,是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是孩子聯繫各個贊助公司得來的。兒子同一個同學「鬥智鬥勇」,最後得到了他最想要的電子遊戲卡。 美國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很注意讓孩子們學習社會上的「生存競爭」的技巧,以讓孩子看到社會競爭的殘酷的一面。這樣,有關「錢」的教育也就隨之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即把「賺錢」的行為演義得更貼近生活了。  玩具和「性教育」 「性」本來不是洪水猛獸;沒有「性教育」,「性」才成為洪水猛獸。 在「性」教育上,美國的學校常常有些驚人的舉動,令我這個教育研究者嘆為觀止。 玲玲是我朋友的獨生女,在美國上中學。有一天,玲玲從學校抱回一個頭髮金黃,眼睛碧藍,貨真價實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裝備:從睡籃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 一開始,朋友覺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麼學校還讓學生玩娃娃?沒過幾個小時,我的朋友就發現: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裝有電腦程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原因有兩個,一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行動,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嘴裏;如果是尿布「髒」了,就得換上「乾淨」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點懶,娃娃就會哭個不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訂的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 做父親的自認為對電腦很在行,為了讓玲玲能睡個好覺,想改變一下娃娃的程式。誰知,拿著娃娃上上下下地研究了半天,仍不得要領。娃娃到時還是照鬧無誤,攪得全家「貓」犬不寧(美國人不養雞)。 做母親的只得建議把娃娃放到車庫或地下室去,即使「鬧」也聽不到。但玲玲說:「那是虐待『兒童』。娃娃哭鬧了多少次,多少次得到了『妥善處理』,多少次被『虐待』,娃娃體內的電腦都有記錄。如果被『虐待』多了,娃娃還會『休克』甚至『死亡』!」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個「娃娃」鬧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 第二天,她上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娃娃」還給老師,大有「金盆洗手」,從此「退出江湖」的架勢。 玲玲大有體會地說:「自己有個嬰兒一點都不好玩,才當一天『媽媽』都累死人,不要說天天這樣折騰,還怎麼讀書……」 這就是美國中學給初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很像我們所說的家政教育,那內容就是:怎樣照顧嬰兒。 開設這種課的初衷很明確:一為傳授科學知識,二讓青少年體驗餵養孩子的艱辛。 美國學校對「性」的問題沒有採取「回避+糊弄」的辦法,而是給學生一個積極的「早孕實習」。看來,讓孩子體驗「早孕」的「恐怖」,才是這門課的「醉翁之意」。它向女孩們發出了一個警告:懷孕,當媽媽,可不像童年時「辦家家」的遊戲那麼好玩。被又哭又鬧的娃娃嚇壞了的「玲玲」們,到了需要面對「要不要懷孩子」的現實問題時,一定會因有過這種「親身體驗」而三思再三思的。

Posted in 轉貼網路文章 | Leave a comment

歡迎回家,陳金鋒!!!

陳金鋒Home Run歡迎回家 [ 2006/1/6, 黃國洲 ] 前耶魯大學校長、前美國大聯盟理事長吉爾馬提(Bart Giamatti)曾說:「棒球是一部重返家園的史詩。」 所有的運動中,棒球最有「家」的味道。棒球的得分是指跑者抵達家門(本壘板,Home Plate),分數稱為「Run」,不同於籃球、足球等其他球類運動叫「Point」。國人熟知的「紅不讓」(全壘打,Home Run),就是指靠自身的打擊就能返「家」而得「分」。安全回家才算得分,棒球場上如此,人生何嘗不是。厭倦棒球的人,老是批評棒球是一種將幾分鐘精彩表演硬包裝成數小時的球賽。其實,以此觀點來對照人生,更會發現兩者的類似。 熱愛棒球的人,反倒讚譽棒球是最具「人性」的比賽。年近30才拚進大聯盟,只表演3年的前大都會內野手卡內爾(Rod Kanehl)說得好:「棒球蠻像人生的,結實強勁的平飛球被接殺,軟弱無力的小飛球形成安打,是場極不公平的遊戲╱比賽(Game)。」 相較於王建民去年的風光,陳金鋒在與道奇約滿返台,就顯得有點悲情。儘管頂著第一位台灣人登上大聯盟的光環,但在無情的球場上,卻被冷冷的板凳冰到心寒。對於一個敢於挑戰的追夢人,特別是在對台灣人別具意義的棒球場域上,絕對不該以「成王敗寇」的標準來衡量這位亟欲開疆闢士的拓荒者。況且,7年來如孤鷹般地在異域振翅盤桓,只要台灣需要,這位勇士總是義無反顧手持「金」戈為國當先「鋒」。(4場重要的國際賽事,陳金鋒無役不與) 打數少難見真實力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就是現實人生,也是模擬人生的運動──棒球的真實寫照。在球壇最高殿堂的大聯盟裡,眾星雲集,沒有三兩三別想上梁山;但徒具實力缺乏機緣,也是功虧一簣。以陳金鋒在小聯盟的表現,縱使不算頂尖也稱得上出眾,無奈時不我予,只能徒呼負負。自2002年登上大聯盟後,4年來僅出賽19場,少得可憐的22個打數,以致於只有2支安打,打擊率不到1成。如此稀少的樣本數據,根本難以品評一位球員的良窳。 愛放馬後砲的台灣眾諸葛,觀察美國職棒的目光多半不亮,倒果為因的評斷,道聽塗說的見解,往往僅是「成敗論英雄」的障眼說詞。 事實上,大聯盟球員固然是英雄,3A選手也稱得上好漢,但在贏家通吃的美國職棒產業裡,兩者間的待遇有如天壤。而且,即便是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更何況陳金鋒還有語言文化等不利的因素阻絕其中。假使美國的職業專家個個都像「伯樂」的話,只要詳查紀錄,名不副實坐領高薪的球員其實多如牛毛,換個角度來看,懷才不遇的遺憾之珠亦不在少數! 誠如《魔球》(Moneyball)一書揭示的論點:「很難想像資本額如此巨大的美國大聯盟,在自由市場的遊戲規則下,竟然如此沒有效率。他們不是商業社會中的營利企業,倒像是俱樂部。」俱樂部中的老大哥洋基去年就開了大玩笑:3名先發投手接連故障,布朗(Kevin Brown)、帕瓦諾(Carl Pavano)及萊特(Jaret Wright)共領走3千多萬美元的年薪,交出了一張合計出賽43場13勝18敗的成績單;臨危授命的一少一老兩個寶出賽33場,拿下18勝5敗的佳績,而王建民與史莫(Aaron Small)兩人去年的酬勞總額可能不到50萬美金。還好,這玩笑真夠大,否則,我們無緣見到虎虎生風的王建民。 說來諷刺,財大氣粗且勢利無比的洋基球團,向來少給菜鳥機會,千載難逢竟被王建民給逮到了。反而,原本希望較濃的陳金鋒,卻有一場沒一場在「閃避」球隊(Dodgers,原義是閃躲者)裡,連「搵」四年「豆油」。各有因緣莫羡人,誰叫棒球如同人生呢!誰叫球員的悲歡全繫於那群「人味」十足的俱樂部會員呢! 去年奧運大棒驚人 自從「亞洲巨砲」呂明賜淡出江湖後,多年來,台灣人始終將「全壘打王」與陳金鋒劃上等號,還記得2004年雅典奧運,他從日本王牌投手上原浩治手中敲出那支石破天驚的3分砲嗎? 如今,陳金鋒決定返航,身為他多年來死忠的球迷,雖然感到不忍(我至今仍堅信他夠格成為一位場場先發的大將),但只要他選擇落腳台灣,我還是想對這位浪跡天涯多年的棒球遊子高喊一聲:「陳金鋒,Home Run!歡迎回家!」 □ 〔資料來源:台灣蘋果日報〕   

Posted in 轉貼網路文章 | Leave a comment

網路十周年 我們正在遭遇什麼?

作者:張彥文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電子報(HTML 圖文版) Coming 1網路環境趨成熟 網路十周年了,第一代的英雄網景公司早已成為歷史,Google、Skype成為新顯學。但是大家最關心的是:網路還會不會再泡沫? 不論是網路經營者本身,或是外界的觀察家,多數都認為,今日的網路跟2000年時的達康公司(.com)不同。當時所謂的網路產業,擁有的只是寫網頁和架網站的技術,卻在網路不普及、慢如老牛的頻寬,以及使用者習慣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太早被吹捧成不切實際的夢幻榮景;但今天網路,早已滲入人類生活,進入ubiquitous computing(無所不在的網路環境),發展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 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認為,2000年時大家給網路的期待其實很合邏輯,甚至還很有前瞻性。不過當資本市場瘋狂追逐達康公司,卻發現回收不對稱時,華麗的城堡瞬間成了傾圮的廢墟。「不合理的是時間,」劉柏園皺著眉頭說,當時大家期待的是一夜致富,但網路是有前景的新產業,而非點石成金的魔術。 「網路就是網路,從day 1就在那兒了!」1994年架設台灣第一個全球資訊網,戲稱自己是「老賊」的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說,網路的本質從來沒改變,所謂的泡沫,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去看投入跟回收間的落差;今天網路的發展叫做「產業趨勢」,已沒有所謂的泡沫或成敗的問題。 不過如果就此決定大舉投資網路,也不一定明智。奇摩站創辦人盧大為和甲骨文台灣區總經理吳昇奇不約而同指出,產業不會泡沫,並不代表公司不會泡沫;他們擔心的正是中國大陸現在一發不可收拾的網路熱。 中國第一大搜尋引擎「百度」,在那斯達克上市首日飆漲350%,馬上有人跟著成立「百狗」(大陸稱Google為「古狗」,百狗即是百度加古狗)、「百度Google」等類似搜尋網站;現在中國市場的網路狂熱不亞於2000年時的全球市場,這類產業的門檻不高,但是「有幾個人真能獲利?」盧大為擔心,過去不實際的期待和一窩蜂的仿效,有可能會在中國市場發生。 Coming 2網路原生代掌權 「以前電視是我們的神,」陳正然笑著說,現在年輕人的世界裡,網路才是他們的神。 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舉例,現在有所謂「第二次白話文運動」,青少年經集體創作發明出所謂的「火星文」,綜合漢字、台語、注音、英文、數字及符號等的抽象文體,例如「ㄋㄏㄇ」(你好嗎)、「醬子」(這樣子)、「ㄉ+好」(大家好),甚至已經有人建立「火星文翻譯器」的網站,專門幫網友把白話文翻成火星文。對這些網路原生代來說,寫一般中文的人才真的是火星人! 資深廣告人陳倩如指出,網路原生代已經崛起,但是影響力還不夠;去年台灣地區的廣告量約為新台幣270億元,網路廣告還不到20億。因為現在主宰這個世界,大約五十歲有錢有勢的人,不是伴隨著網路長大的;等到現在這批網路原生代「掌權」之後,世界就完全不同了,「未來不懂的人就出局!」陳倩如提高音量說。 網路的文化是什麼?奧美廣告提出過一份網路研究報告,其中一個例子叫做「有用文化」。 以現在網路上當紅的「路王」為例,如果問他怎麼從師大到永康街,他會這樣幫你指路:「搭計程車大約是70元,若從師大正門出發,過地下道到對面郵筒右轉走麗水街,走到7-ELEVEN右轉,下一個路口左轉就是永康街,步行約七到十分鐘。」夠詳細吧? 這個文化說穿了就是功利主義,有用的才有價值,所以現在網路上青少年使用最多的就是即時通訊、收發email、搜尋引擎、閱讀新聞及下載軟體。陳倩如指出,現在大人們對青少年,甚至是大學生在網路上做什麼一無所知,所以很多廣告主選擇將報紙或雜誌平面廣告,原封不動移上網路;然而,若再不弄清楚網路原生代在做什麼,將來等他們長大了,「你只能感歎『為什麼天堂沒有我的份』?」陳倩如開玩笑地說。 大人們可能還在擔憂青少年的中文程度退步,或是受到網路所謂「淺碟文化」的影響;不過這似乎已是勢不可當,將來「原生代」才是老大。 Coming 3虛實交錯的生活空間 若要談虛實交錯,得先談談現在喊得最熱門的seamless(無縫聯結)或是ubiquitous computing,也就是將所有的網路環境連結起來,以達到「時時皆網路,處處能連線」的境界。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陳建甫指出,以後所謂的網路可能附著在任何物體上,包括電冰箱、洗衣機、雜誌、原子筆、衣服……,「甚至可以植入人體,連人都變成網路的一部分!」陳建甫笑著說。這樣一來,所謂的網路才能跳脫電腦、螢幕、數據機的概念,達到無所不在。 在《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這部電影中,主角湯姆克魯斯站在三度空間中,直接用手抓取所有的資料,所有的資料也都以3D虛擬實境的方式呈現在他的眼前;而在《駭客任務》(Matrix)裡,所有人的大腦都跟電腦連結,除了感官之外,連思想都由電腦控制,最後還得由一名救世主尼歐來拯救,打敗電腦所掌控的邪惡勢力。雖然上述只是電影情節,不過當網路的縫隙愈來愈緊密時,虛擬和真實世界的界限將愈來愈模糊。 對網路原生代來說,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可能是網路而不是電話。在網路上的身分變得極其微妙,你可以是任何性別、職業、身分,「說不定以後你在網路上聊天的對象是一條會打字的狗,」蕃薯藤的陳正然打趣地說。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莊淇銘則指出,以後所有象徵性的東西,都可以透過網路處理。像網路購物、網路遊戲、網路求職、網路投票、網路手術、網路心理治療等不勝枚舉。「到時,一個五十歲的男人要去看一個三十歲的女性心理醫師就不會不好意思了,」莊淇銘這麼舉例。 許多企業已經看到,並開始投入這個虛實交錯的未來。例如,以往Google的廣告都是線上廣告,幾乎拉不到只相信報紙雜誌這一類實體的廣告主;不過現在Google鼓吹廣告主透過他們的線上廣告服務(虛擬),由Google把廣告放在雜誌(實體)上。 Google希望廣告主不必再費神去尋找合適的平面媒體,包括閱讀率、收視率、收聽率等資料,都由Google來調查,廣告主只需要表明他們產品的內容即可;而平面媒體也樂於藉助Google的力量,接觸大量網路上的廣告主。 Coming 4產業型態巨幅變化 多數人都認同網路產業大者恆大的預測,掌握網路資源的「惡霸」們,會全面入侵我們的生活,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像現在當紅的數位家庭中心、即時通訊、網路電話,甚至廣告和購物,幾乎所有領域都看得到微軟、英特爾、Google、雅虎等公司涉足的影子,誰都想成為《駭客任務》中那部如同上帝的超級電腦。 不過更大的變化是,抓到小眾、利基市場的網路產業方興未艾。 「台灣的網路旅行社有兩種,一種叫易遊網,一種叫其他,」台灣最大網路旅行社、易遊網總經理游金章自豪地說,這句話點出了未來的趨勢——利基市場的重點,在於誰能抓到先機,後進者只有追隨的份! 熱門的比價網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多數消費者都喜歡尋找便宜的商品,網路讓這項需求更加便利,於是有許多業者在網路上推出比價服務、產品說明、優惠折扣,甚至是詐欺保險。 奇摩創辦人盧大為認為,網路的基本技術已大致齊備,在新的技術推出之前,重要的是運用的方式,端看是否能找到需求面,提出具有價值的服務,將是利基型企業最重要的課題。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轉貼 |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