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07

媒體與政治領域間的杜正勝

媒體與政治領域間的杜正勝 caffen2004/06/04 在杜正勝尚未跨足於政治論述裡,他的上古史研究在開放後的大陸也一樣是必讀,北大曾經要頒發榮譽教授給他,時間都安排好了,結果因為1997年「認識台灣」教科書事件,緊急取消。這個消息不是秘密。大眾媒體「認識」杜正勝拜李慶華之賜,但是,他以歷史學者身份進入政治圈,真正的分水嶺應該是1995年。 1995年二二八事件紀念日他寫〈歷史悲劇的代價〉,登載聯合報,講統獨兩邊的歷史因素和感情,字字入骨髓。根據傳聞,李登輝拿著這篇文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會議上逐字唸,不知真假。直到這年,從媒體資料來看,他的文章,還不時會出現在聯合、中央日報上,但也只於文字涉入政治。   而杜正勝在媒體上有名的「同心圓」理論,並不發軔於九七年認識台灣教科書事件,而是在更早的一篇文章裡,『本土、中國、世界』,1994年5月25日登載中國時報時論廣場,這是他第一次寫三環概念。整個短文主要回應中研院人文副院長的出爐,而短文所論的背景,我放在李登輝當年「立足台灣,南進南洋」的呼籲下看。他在文章裡,討論台灣文史學者的視野和研究問題取徑。問題很簡單,台灣從中國的正統變為不願「為」中國,台灣文史學者的研究的根基在那裡?優勢在那裡?如果,不立足於台灣,台灣學者侈談南洋研究,即便是中國史領域也一樣,不立足台灣,沒有台灣本身的問題意識,中國史研究也一樣會貧血蒼白。而否認中國漢文化為台灣傳統文化的基盤,也是缺乏承認事實的勇氣,中國文化是解答本土問題的鑰匙。他在文中提到第三環世界性架構的時候,提到,台灣缺乏認識世界的傳統,我們很多國外的知識只停留在新聞層次。這是他身為在台灣上古史研究者的反省。   同一年,一個月後,杜正勝在〈古史鑽研二十年〉(收於《古典與現實之間》,三民書局,1996年)一文裡回顧他的研究,對他自己的古史研究作了摘要性的自剖。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最後一段,杜正勝在文章中表示,台灣的中國史研究與社會脫節,個人的學術知音僻在天涯。文中對他二十年研究回顧的報告,最後竟然一反慣常的文字氣勢,透露出惘然。現在回頭審視這段心情的流露,卻是極端重要的線索,去追索杜正勝何以從一個安於也甘於自處研究室中的研究員,轉向於政治參與。沒有一個文史研究者可以自外於所處的社會,不論成績多麼精緻,一旦研究喪失與社會對話的能力,終究難以為繼。杜正勝那時「率彼曠野」的惘然不是單一現象,也是近十年來,台灣中國史研究者不斷迴向自問之嘆。 認識台灣教科書事件 1997年,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將會是台灣歷史教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台灣媒體第一次對歷史教育投以關注。身處風暴中心的杜正勝,在自由時報寫了一個長文〈大家終於重視歷史教育了〉(1997, 04, 05)。標題的感慨,卻在事後變成一個殘留的諷刺,媒體何嘗真正重視歷史教育?杜正勝在那篇文中點出來的問題,到2004年杜正勝當了教育部長,媒體的理解都還是停留在「同心圓」、「去中國化」兩個抽乾的標語。 在那篇文章中,杜正勝批評過去歷史教育幾大缺陷:1. 幾乎沒有台灣史,也沒有原住民的歷史。2. 沒有亞洲史,更無東南亞史。3. 世界文化史等於西洋近代史。既無視於中國各地的特色,也簡化中國史,遺漏中國疆域之外其他民族文化,呈現獨斷的大漢沙文主義和偏狹的民族觀。套句現在流行的說法,那是看不到「他者」的「我們」中心歷史觀,根本忽視「中國」是隨著時間和地理空間不斷擴大,內涵複雜的「概念」。讓我有切身之感的是:他寫,我們的歷史教育只知中國不知亞洲,只知漢人不知少數民族,不但,影響國人世界觀,也造成歷史人才的偏枯,我們歷史學者往往無法進入其他國家民族的領域。證諸於台灣現在的歷史界,並非聳言。 而杜正勝對歷史教育的反省,並不是從1997認識台灣教科書事件開始。1989-1992他曾經擔任教育部審議委員會委員,1994-1995接聘教育部顧問室顧問。95-96年間,教育部委託杜正勝當高中教科書修改的召集人。差不多同期,杜正勝在媒體上發表他對歷史教育的批評和反省。我蒐集到最早一篇的是1995『歷史教育要如何鬆綁』(聯合報,民意論壇,民84年1月23日)。1997年還有一篇針對高中課程設計具有代表性的答辯文章〈我們要教給孩子甚麼樣的歷史〉(聯合報民意論壇,民國86年, 3月28日)。他對歷史教育的整體構想,可以說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也陸續發表於報紙上。很明顯,杜正勝在教育部裡並非只顧不問,只審不議,他透過媒體呼籲改革歷史教育,但是那幾年間何嘗有人對話?有人重視? 要討論他的「同心圓」理論,至少得先把他的論述脈絡搞清楚再說話。他的同心圓理論,第一次較完整的表達是『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這篇文章(中央副刊,民86年5月1日)。他在文中持一個教育原則,「由近及遠」,出自於英國鄉土歷史教學的影響。而「由近及遠」何以是杜正勝建構同心圓三環架構的核心?我個人的解讀,由近及遠,多少契合了「傳統中國家族結構」,那種親親等差格序的人際系統,這也是建立個人認同的起點。而認識台灣教科書事件前後,媒體找來對話的對手,沒有一個合格!不是眛於問題意識,就是欠缺相關背景認識,作秀表態的多。唯一一場有內容的對話,是《當代》雜誌辦的座談會,收在《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專輯,120期》,在這場對話裡,與會的歷史學者與杜正勝對問題有較實際的討論,有歷史時間,歷史敘述種種問題,雖然沒有甚麼具體結果。在這一期裡,杜正勝在〈一個新史觀的誕生〉詳述他同心圓史觀的形成過程。他在文中自陳,同心圓史觀並非宏論,只是專題史之外,對所處時代社會的觀察,對所投入學問的反省,以及對自己生涯如何安頓的抉擇而已。他的同心圓史觀有論述背景和脈絡,但也留下很多歷史理論上的困難。不過,不是我在這裡的討論主題。 1997年,我得說,歷史教育問題又太快泛政治化,台灣社會根本來不及沈澱思考,就陷入統獨漩渦,失去一次可以正式面對歷史記憶,超越聯考分數來思考歷史教育的契機。那是兩股不同集體歷史記憶的磨和,甚至是競和過程,任一邊也不能抹殺取代對方的記憶。一直以來,我們政治太快吸納所有的能量,也太把其他領域裡的工作當成統治工具,歷史教育是最明顯的一個領域。我當年還看到一條新聞,在一場教育部內部會議中,有個督學直接說,歷史教育就是政策宣導!徒負何言!? 認識台灣教科書事件,我想,對杜正勝這樣一個剛硬帶著霸氣的學者,是個非常大的轉折點,不論是他的學術生涯或是他的政治關懷。我不知道,這樣的轉折對整個學術研究的發展傳承是好或是損失,我也不能判斷,這樣的轉折,對杜正勝私人生涯來說是正數或是負數。不過,對於一個學者跨足進入公共領域裡,進行政治對話,甚至,成為政治人物,自有另外的標準去評判。在這裡,杜正勝過去學術的光環也一樣不能替他的政治行動加分。而以過去杜正勝的研究成績,相較於頂著歷史「博士」的李慶華,這種博士頭銜也未免太侮辱那些真正的歷史工作者。 1997年以後,杜正勝在報紙雜文變多,最主要的一批文字是自由時報的專欄「台灣的心」,那個專欄幾乎可以視為杜正勝台灣史讀書心得摘要。認識台灣教科書事件新聞報導裡,可以看到,杜正勝對台灣史的掌握並非嫻熟。事件過後,隨著這個專欄,一方面反映出杜正勝大量閱讀台灣史料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他台灣意識日趨成熟和堅定。相較於早年政論文章,這批專欄文章不若過去細膩,甚至也有不少急就章,但是,裡面有激憤也有深情。 四年前,他當上故宮院長,或許有很多政治考量,不會是我這般小民可以知悉。但是,我一點也不訝異這樣的任命,別的我不清楚,至少,很多在史語所工作的朋友曾經說過,杜正勝在他史語所所長任內作了很多很基礎的工作。要不是杜正勝,史語所還是一片孤芳自賞,史語所集刊仍是機關同仁刊物,不會有較開放的《新史學》雜誌創刊。很多工作都是看不見的,也不是媒體的焦點,更不是統獨立場可以看得到的行政成績。杜正勝和青銅器研究之間的關係,以及中研院史語所長期與故宮的研究合作交流,這些背景條件相加,故宮院長的任命,並非意外,也非苦中求得來的。我只在乎,坐上那個位置,可不可能把台灣長期以來功能不彰的博物館帶起來。不是像兩大報系最熱愛的方式,搶熱潮辦個大展,寫個錯誤百出的文字介紹,賣賣文藝複製品,弄幾個可笑的小朋友有獎徵答,賺大錢了事。而是,博物館可不可以真正做到歷史文化教育中的一環,與日常生活可以結合,與集體歷史記憶可以呼應?四年後,杜正勝離開故宮,證明了他的行政能力,雖然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但是,故宮的變化,明眼人看得到,只有大多數的媒體色盲。 教育部是個地雷區,教育改革是個燙手芋。對教育改革,我當然有自己的期待和某些理想的投射。不過,那是四年後,我們繼續討論的議題。八、九年來,媒體上講杜正勝,形象已經定型。最近,宣布教育部長任命案之後,有多一點關於杜正勝個人的專訪報導,在媒體上的多了一點血肉。如果只是這樣,文教記者還是討巧而已。未來教育部,教育改革的問題只會更複雜更多,不會少。認識一個教育部長並不能就因此穿透教育改革種種困境,那部分是要對問題下真功夫。杜正勝用功出名,他讀書不是名流姿態,是那種賣命型的,未來挑戰教育部長,我期待的是,掌握問題的比賽,而不是那些可笑而無效的人身攻擊。要給杜正勝好看,拿出真正拳擊精神吧。 ※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caffen,及出處 □ 〔資料來源:Caffen的單眼相機〕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被錯讀的心,被誤解的情(下)

被錯讀的心,被誤解的情(下) 慕容理深2007/01/20 Prejudice and self-sufficiency naturally proceedfrom in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ignorance of mankind.Joseph Addison (1672-1719) 「言,心聲也。」揚雄,《法言》 「搏感情」的前提 以結果論,國民黨在去年年底北高兩市選舉大致維持平盤;但若把選舉結果放在整個政局來評估,國民黨其實輸給了民進黨。對此,國民黨內部不乏有人了然於心,這從選後該黨之內部與親國民黨媒體所提出的檢討與建議中可以看得出來。「跟基層搏感情」是眾人為了幫國民黨,尤其幫馬英九止跌回升,所開出的藥方之一: 懲前毖後,今後自然要勤走基層,黨中央是否搬遷南部並非重點,關鍵是能否放下身段,不只是要與基層民眾搏感情,更要與民眾同呼吸,苦樂與共。不經這一番寒澈骨,又怎能有撲鼻的梅花香。(〈形構本土論述是國民黨的當急要務〉,中國時報社論,2006年12月12日) 中常委姚江臨說,國民黨忽視勞工,導致民進黨動員成功,建議馬英九不要到處亂跑,到鄉下、工廠住一個晚上也好,跟基層搏感情。(聯合報,2006年12月14日)。 搏感情?怎麼搏感情?例如,在一堆媒體鏡頭前,馬英九下鄉採柳丁: 馬主席下鄉和果農搏感情,沒有筆挺西裝,少了髮油頭,但馬主席還是有堅持。果農:「斗笠拿過來,戴了比較像農夫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這個(帽子)就可以了。」 不習慣戴斗笠沒關係,防曬袖套,脖子上掛毛巾,大夥七手八腳,立刻幫馬英九成功變裝!不過,有人還是覺得不夠「俗」。民眾:「不用戴手套,這樣太秀氣了,太過秀氣。」(TVBS,2007年1月11日 20:17) 哈哈,原來如此(好熟悉的四個字)。一個多月前,一位退休記者在其部落格中,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根本沒抓到問題的核心: 心中無主魂,心中無台灣,骨子裡根本沒有台灣這個區塊,連爺爺一天到晚往中國跑,黨主席馬英九衷心期盼「國青團」要像「共青團」一樣,「未來能出一個胡錦濤!」,心中只有統一大業的國民黨,馬英九主席再怎麼跑去南部搏感情,我相信也迸不出啥小「愛的火化」。 馬英九心中沒有感動,心中沒有「本土」這個普世價值,沒有用心去聆聽南部人的心聲,沒有摩頂放踵、鞠躬盡瘁的感情,如何和南部人打成一片? (台東後山客兄,笨蛋!問題在馬英九) 引文中的粗體是我加上去的。這一小段文字不偏不倚地點出了馬英九(與國民黨)真正的問題,或者說,「馬英九」這個問題。這位作者的見解跟我個人的看法大同小異、殊途同歸。 一如本文的上、中兩篇,我在這裡還是側重於人性與人心的討論上。從前兩篇所引用的孟子與有關鏡像神經元的研究來看,中國國民黨高層與親中國國民黨的媒體(以下簡稱「親中媒體」)對在法院陷入昏厥的吳淑珍之反應實在是很反常。換言之,他們對於外界事物的 感受與反應方式迥異於正常人(包括大部分的台灣人在內)。 蘇煥智、陳水扁與曾文惠主動前往探視屬於另一個政治陣營的邵曉鈴,他們所表現的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情操,而只是正常人的心與情,跟無數主動為邵曉鈴祈福的台灣人一樣的心與情。 有一樣的感情結構,才有可能彼此搏感情;若感情結構大不同,搏感情只是勉強,只是逢場作戲。關於這一點,那些建議馬英九去跟基層搏感情的人可曾深思過?跟基層沒有互通的情感,如何搏感情?一個更嚴重、更basic的問題:馬英九有沒有可能跟基層情感互通? 胡志強在奇美醫院說:「台灣的人民真的很善良!」沒有人會懷疑這是他的肺腑之言,而大家也都感受到他的感動。但他這句話本身跟馬英九的「連結台灣」一樣,都顯示一種自外於台灣的心態。自己不在台灣才有需要「連結台灣」。而若自己平日則視自己為善良台灣人之一,則不可能在接受全國送暖之餘會想到要去「肯定」台灣人。 正因為眾多善良台灣人民視彼此為一體,他們才會一步一步把主張台灣民主與主權的民進黨推上執政的位置。正因為眾多正常台灣人民的不忍不捨之心,當年遭受當局迫害、逮捕、拘禁、謀殺的黨外才能獲得日益龐大的民意支持,愈挫愈勇地去爭取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民主自由。那些當年膽敢走在民主運動前鋒位置的人,以及當年在威權陰影下默默投票、捐錢、出力支持他們的廣大群眾,兩者之間有個重要交集:相同的心、共有的情。這是所有民主政治的重要人性基礎之一,而落實在特定時空下的民主政治必有「本土」這個定錨點,這個在政治中體現人性的基本場所。脫離人性,政治必非真正民主;脫離本土,政治必然悖離人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理解,台灣民主化何以終究是擋不住的趨勢,也可理解為何當年握有國家機器與豐厚資源的國民黨會節節敗退。而後起的民進黨,其在中央的執政成績並不輸給國民黨,在地方政府部分整體而言更是國民黨所難望其項背,箇中原因,除兩黨政治人物能力不同外,也在於「心」。儘管民進黨內的風風雨雨,儘管媒體的興風作浪,今天仍繼續支持民進黨的人除了因為肯定其執政成績(高雄市是其中一例),也因為當今政壇人物中,像陳菊這種能讓人感受得到台灣民主運動深層中的心與情者,多數還是屬於民進黨籍。面對台灣民主派人士共有的感情,想要跟中國終極統一的中國國民黨要從何搏起? 八年前陳水扁的土狗 v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馬英九的風格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馬英九的風格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駱駝客2007/01/12 知法玩法?欺騙大眾?中廣怪交易 檢調應速查 鄒景雯╱特稿 國民黨馬英九把中廣一賣、二賣、三賣,最後到了趙少康手上,結果,中廣的招牌與頻道被交易掉了,中廣的房產土地卻還在國民黨中投的荷包裡,趙少康必須向中投付租金,這一串連環賣,很多人看不下去,已到法院檢舉,檢調單位必須從速釐清真相,以昭公信。 國民黨的掌櫃昨證實,中廣的不動產依舊屬於中投,則國會立法要求黨政軍在前年底退出媒體的規定,國民黨是不是知法玩法、欺騙社會大眾? 馬英九恐怕得好好解釋才行!不是「我不知道」可以厚皮耍賴的。 馬英九先前宣布把中廣賣給中時集團,如果是真交易,按常理,趙少康現在付租金的對象應是中時,同時稍早中時要轉賣,中投也沒有積極理由代為尋找買主;如果,賣給中時是假交易,則馬英九在整個買賣過程有沒有涉及背信?司法機關不能置若罔聞。 國民黨的態度很惡劣,既稱中廣的土地有國產認定的糾紛,導致各方不願購買,那為什麼不乾脆繳回國庫、還財於民? 現在硬霸著、不惜和國家打官司,還暗地裡收租金,馬英九的風格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國民黨中常會從威權時代開始就是橡皮圖章,現在到了馬王朝,連這功能也免了,一二人黑箱就可決行,將來國家怎麼交給這種人?   現在中廣的房舍土地到底在誰名下?之前不是已賣給中時集團了嗎? 若中廣不動產仍屬於中投,這不是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 有人以較高價洽詢,黨中央為何不賣? 有沒有圖利特定人?是否涉及背信? 這個人啊,滿口仁義道德,包裝的像個十足的君子,行為卻像個地道的無賴。 是什麼使得一個似乎是所謂的君子卻做出無賴或是小人的行為?   回信發言人:V, on Sep 24/2006 12:57:41 (IP code: X.X.220.98) 如果馬奶不是滿嘴仁義道德裝成一付聖人的樣子﹐別人的要求也會相對地降低。 現在別人發現他原來也是位貪慾不弱於凡夫的偽君子﹐大家的興趣就來了。 Record ID: 1159066640R008 From: 美國 台灣社會向來存在一種偏差: 有平常人因為無心犯了錯誤,往往受到嚴重的刑罰,反觀,有些人壞事做絕,傷害國家社會,損人生活家計,卻往往逍遙法外,或者其所受刑罰與犯行完全不成比例。 這種正義感的落空,對於社會秩序、經濟活動與民主運作,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正義是維持社會秩序不可或缺的條件,一旦允許自利先於正義,正義將蕩然無存,社會也將沒有秩序可言。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當趙建銘碰上王又曾

當趙建銘碰上王又曾  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力霸集團相關企業掏空疑案,終於在王家集團自動申請重整之下露了餡,最重要的當事人王又曾夫婦也跟其他不肖商人有樣學樣,依樣畫葫蘆,早早就捲帶20大箱細軟,遁走對岸避鋒頭去也。  包括力霸、嘉食化等相關企業在內,力霸集團向數家公私營銀行的聯貸金額超過兩百億以上,其前置作業的預謀掏空轉移與涉及內線交易的脈絡,如今也一一浮上檯面。其實,早在兩三年前,該集團的營運頻出狀況已是眾人皆知,近年來亦名列政府金融監督單位嚴密監控的對象之一。  但是,極其弔詭的,其交叉投資持股的家族相關企業──由其公子王令麟主持的「東森集團」,竟然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涉嫌利用改變風水的拙劣藉口,公然在金管會面前掏空力霸房屋,用五鬼搬運的方式將之全部改為「東森房屋」。  而由王家把持的中華商業銀行,更毫不避嫌的在無任何擔保品的情況下,大方違法超貸上百億資金給自家的相關企業,然後,再由早被王家掏空的空殼企業向政府金管單位申請重整,企圖把不良債務轉嫁給政府,讓全民買單。  雖然整個事件已轉由檢調單位介入調查,但是,如此公然的進行內線交易,掏空整個家族企業,然後集團負責人再利用金管檢調單位介入之前的司法空窗期輕易潛逃海外,債留台灣、前進中國的整個清楚過程,不但昭然若揭,而且已經到了大家都知道,只有政府相關金融監督單位不知道的地步。  這些都還只是整個事件的冰山一角,其中最讓人疑惑的,是在事發之前,自稱一年做了六次金融安檢的政府相關金檢單位竟然毫無所悉,甚至連查出一點違法超貸的蛛絲馬跡都沒有!讓整件掏空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其始末變成了一場羅生門,也因此更加深的啟人疑竇!  相對於動輒數百億以上的力霸集團涉嫌內線交易掏空案,涉嫌首腦輕易的就可以捲帶鉅款遠走他鄉,甚至成為中國的座上賓、嬌貴客的場面;讓涉及去年全國上下搞得沸沸揚揚、風聲鶴唳的「『數千萬』台開內線交易案」的趙建銘,就有如誤入醜陋的黨國政商叢林,撿食人家吃剩的牙穢,卻被檢調「藍波」無限上綱的放大重判,只差沒有被當眾斬首、遊街示眾的無知小白兔──就只因為他是下巴習慣性上揚的「孤傲不馴,毫無悔意」的本土第一親家成員,於是,就得活該倒楣,無所逃遁。  其中,台北地方法院第一審的判決結果,和該案實際案情所涉及疑似內線交易的相關金額,更是相對地顯得如此的不成比例,由此可以顯見台北地方法官顯然涉有因本身彭風扭曲的自由心證而導致輕案重判之嫌。  事情演變至今,身為中國國民黨中常委的力霸集團首腦王又曾,其承襲黨國專制體制下一貫的政商勾結、五鬼搬運的手法,毫無忌憚的掏空集團企業,且事發後卻能逍遙法外的風光,在號稱已經邁入民主法治時代的台灣,又一次的讓全國同胞大大的開了一次眼界。  如今看到國家、社會、政治及司法上這種是非公義不彰的歪曲天秤,實在不得不令人感嘆:在台灣這個轉型正義無法落實、虛有其表的民主法治體制下,天天所上演的各種「社會寫真」,像「當趙建銘碰上王又曾」這種大戲,其天壤之別的結果及下場,有時候還真是極其不公平啊! 陳軍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嚴辦力霸「五鬼搬運」脫產

蘇揆:不容讓王又曾落跑 政府扛債 嚴辦力霸「五鬼搬運」脫產 〔記者王貝林、陳詩婷、施曉光、李欣芳、王寓中/台北報導〕力霸集團財務危機爆發中華商銀擠兌風波,據了解,行政院長蘇貞昌上週六即當面指責金管會主委施俊吉處理慢半拍,要求相關單位亡羊補牢,後續務必好好清查、嚴辦力霸集團以交叉持股、超貸等五鬼搬運脫產的違法作為,「不能讓王又曾跑了,幾百億元的債務還要政府來扛!」 對於中華商銀擠兌善後工作及力霸集團交叉持股等後續清查作業,蘇揆也已責由副院長蔡英文負責督導、掌握,相關首長並隨時以電話、書面資料報告處理進度。 行政院昨晚並召開黨政協調會報,據指出,金管會主委施俊吉表示,有信心可讓整個爭議事件圓滿落幕,中央存保公司及金融重建基金有足夠的「子彈」,不會再動用國庫其他的錢。但立委江昭儀今將召開記者會,要求施俊吉下台。昨晚刻意未與會的民進黨團書記長陳景峻也說,金管會與證期局一定要有人負行政責任!但昨晚到場立委盧天麟則認為,施不必下台。 蘇揆立委矛頭指向金管會 據悉,蘇揆也是在上週五力霸、嘉食化風波傳出後,才獲知相關問題,隨即在上週六上午聽取金管會、財政部及央行等單位簡報,較完整掌握全盤資料及狀況,並要求三個單位下午連袂召開記者會對民眾信心喊話,避免風波持續擴大。 蘇揆指責金管會早就獲知相關徵候,卻未能緊盯處理而致釀成風暴,他要求相關單位對力霸集團十年來以交叉持股、超貸等方式五鬼搬運掏空資產的過程,包括東森集團如何與力霸集團切割、有無違法脫產,務必要好好清查、還原並追究相關責任,不容寬貸。 財政部長何志欽昨天在立院財政委員會面對立委詢問金融重建基金總額多少、幾家銀行遭列管,竟然完全答不出來,氣得執政黨立委余政道痛罵何志欽搞不清楚狀況,要他立刻下台。何無奈表示,銀行監督不是他的權責,而是由金管會負責,「我不認為我有什麼樣的失職」。 藍委並以盲腸比喻,要求裁撤金管會,蘇揆與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應該道歉。 綠營立委林樹山等人則痛批,王又曾不回台處理力霸重整案,令人質疑是否是陳由豪事件翻版,「錢進中國、債留台灣」。林樹山並反諷馬英九說,馬英九應負起道義責任,指派目前人在中國的國民黨智庫副董事長林豐正,將前中常委王又曾帶回台灣。不過,國民黨中央表示,林最近沒去中國,民進黨根本是「亂扯一通」。 貫徹轉型正義 此其時矣! 記者鄒景雯/特稿 王又曾建立的力霸帝國,在一夕之間倒下,多數人在震驚之餘一點都不會覺得意外,這個案子是上一波金融改革後留下的尾巴,也是國民黨五十年政商關係下的典型產物,誰該為力霸的無限擴張負責?民進黨政府應從這個惡例開刀,徹底調查有多少不公不義的黑幕交易隱藏其中,以確保大眾的利益不被無辜犧牲。 曾擔任長達二十年商總理事長、十五年國民黨中常委的力霸集團創辦人王又曾,在國民黨執政時代,憑藉其橫跨政商的手腕,是個「喊水會結凍」的角色,不僅在金融圈暢通無阻,公營聯貸為企業紓困是小事一件,他甚至可以影響政策,一通電話打到總統府,要罵哪個官員是家常便飯。 例如,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危機期間,當時的閣揆蕭萬長負責採取因應處置,但受到業界不同的評價,當時總統秘書就經常接到王又曾的關切來電,「老蕭根本不懂」就是他的口頭禪,可見派頭十足。 這類的紅頂商人,當然不只王又曾,先一步出事的陳由豪,可謂難兄難弟,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選舉時以億為單位努力對國民黨捐輸,一點都不手軟;說也奇怪,等到要錢時,他們到銀行就好像入無人之境,有沒有足夠的擔保品?似乎變得很次要。 力霸集團的財務破洞不是從今日開始,但歷任政府為了不能讓它倒,因此睜一眼閉一眼,放任王家以債養債,繼續到銀行搬錢,靠著這種撐一天是一天的槓桿操作,間接是不是也讓王家以時間換取空間,運用五鬼搬運法把資金安全移往其他企業、甚至境外,再以重整之名形同惡性倒閉、坑殺無辜的第三人? 力霸事件發生在扁蘇政府手上,應把它當作是轉型正義的一環,藉由處理的手段,固然務必穩定局面,但另一方面更要把一切攤在陽光下,讓所有投機枉法者無所遁形;前一次金融改革以納稅錢打銷呆帳,卻讓倒帳者受法令不當保護的錯誤示範,不僅不可重演,還要藉此伸張公平與是非。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貫徹轉型正義 此其時矣!

貫徹轉型正義 此其時矣! 記者鄒景雯╱特稿 2007/01/09 王 又曾建立的力霸帝國,在一夕之間倒下,多數人在震驚之餘一點都不會覺得意外,這個案子是上一波金融改革後留下的尾巴,也是國民黨五十年政商關係下的典型產 物,誰該為力霸的無限擴張負責?民進黨政府應從這個惡例開刀,徹底調查有多少不公不義的黑幕交易隱藏其中,以確保大眾的利益不被無辜犧牲。 曾擔任長達二十年商總理事長、十五年國民黨中常委的力霸集團創辦人王又曾,在國民黨執政時代,憑藉其橫跨政商的手腕,是個「喊水會結凍」的角色,不僅在金融圈暢通無阻,公營聯貸為企業紓困是小事一件,他甚至可以影響政策,一通電話打到總統府,要罵哪個官員是家常便飯。 例如,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危機期間,當時的閣揆蕭萬長負責採取因應處置,但受到業界不同的評價,當時總統秘書就經常接到王又曾的關切來電,「老蕭根本不懂」就是他的口頭禪,可見派頭十足。 這類的紅頂商人,當然不只王又曾,先一步出事的陳由豪,可謂難兄難弟,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選舉時以億為單位努力對國民黨捐輸,一點都不手軟;說也奇怪,等到要錢時,他們到銀行就好像入無人之境,有沒有足夠的擔保品?似乎變得很次要。 力霸集團的財務破洞不是從今日開始,但歷任政府為了不能讓它倒,因此睜一眼閉一眼,放任王家以債養債,繼續到銀行搬錢,靠著這種撐一天是一天的槓桿 操作,間接是不是也讓王家以時間換取空間,運用五鬼搬運法把資金安全移往其他企業、甚至境外,再以重整之名形同惡性倒閉、坑殺無辜的第三人? 力霸事件發生在扁蘇政府手上,應把它當作是轉型正義的一環,藉由處理的手段,固然務必穩定局面,但另一方面更要把一切攤在陽光下,讓所有投機枉法者無所遁形;前一次金融改革以納稅錢打銷呆帳,卻讓倒帳者受法令不當保護的錯誤示範,不僅不可重演,還要藉此伸張公平與是非。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那些國民黨的經濟犯

那些國民黨的經濟犯 張肇烜2007/01/09   力霸集團發生財務危機,力霸與嘉食化兩家公司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聲請重整,而王又曾夫婦卻於隔日火速出境,前往香港。 此番場景似曾相識。東帝士總裁陳由豪掏空台灣六百五十億元,目前滯留中國,還曾被列為中國繳稅前十名大戶。前國民黨籍屏東縣長伍澤元涉及多起弊案, 選上立委作為保護傘,後來連任失敗,卻在立委任期結束前,由立院出具公函,解除限制出境禁令,從此滯留中國直到今日。前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朱婉清涉嫌侵吞 公款,目前還滯留美國。前立法院長劉松藩(當時仍為國民黨籍)協助前廣三集團總裁曾正仁向台中商銀超貸十五億元並從中抽佣一億五千萬元,現在同樣滯留美 國。前高雄市長王玉雲(國民黨籍官派市長)違法超貸中興銀逾八十億元,去年六月卻主動向邱毅陳情,宣稱中興銀根本是財政部掏空的。 回顧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養出」多少經濟犯?多少人滯留國外至今未歸?下野後的國民黨仍舊不見革新力量,「馬利兄弟」等實證一針見血地戳破馬神話。 難道馬英九改革都是喊假的? (作者為中山醫學大學學生)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金恆煒專欄> 張熙懷的「品德」與「價值觀」

<金恆煒專欄> 張熙懷的「品德」與「價值觀」 國務機要費公訴檢察官張熙懷又銷假辦公了,據報導一月十二日他會如期出庭。老實說,我們不只替張熙懷捏一把冷汗,為檢察署捏一把冷汗,更為台灣司法捏一把冷汗。 張熙懷明明精神崩潰,在辦公室又跪、又吼、又鬧,不得已下只好停止辦公,回家延醫療養,因此檢署指派其他檢察官瓜代。一周之後,張熙懷回署辦公也罷,竟而又要出庭辦案了,而且還公開否認情緒崩潰或失控,表示一切正常,「請假是單純消化年假」。 張熙懷有沒有「精神崩潰」?必須先回答。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張熙懷在北檢五樓「情緒失控」,不僅四樓、五樓的檢察官圍觀,記者也躬逢其盛;這些都是人證。其次,檢察長顏大和急忙上樓安撫,並急電張妻前來處理,同事們決定「一定要將他送回家」,而高檢署檢察長謝文定等都加以證實在案。 張熙懷患了精神病學的歇斯底里症,殆無疑義。那麼,為什麼張熙懷公然說謊?不承認精神崩潰,同時又否定了檢察長以下的宣稱?明顯是「不誠實」。張熙懷公然宣稱「不傳喚不說真話的人」,難道台灣人民可以認可「不說真話的檢察官」?更且,證人一旦被證實曾精神崩潰過,證言就不值採用,那麼「精神崩潰」的檢察官又如何具公信力? 到底精神科醫生如何診斷及治療張熙懷的精神崩潰?我們不知道。不過,法律界如何看精神崩潰,倒是有文獻可稽。十九世紀有美國最偉大律師之稱的威爾曼(Francis L.Wellman)在名著《交叉詢問的藝術》(Art of Cross-Examination)中,記錄受不了律師拷問而感到精神折磨的證人,大聲抗議說:「……他快讓我崩潰了!」法官於是大聲問律師:「證人說『精神崩潰』是什麼意思?」律師立刻回應:「喔,庭上,這是這種人非常普遍的說詞,不過是『心靈腐敗引起的頭腦昏聵罷了』。」這是法學界對「精神崩潰」下的考語,張熙懷是不是可以套用?值得探討。 重點在張熙懷還有「不誠實」的問題:有沒有生病?有沒有私生活不檢點?有沒有「勾搭」中國學者吳丹紅?更且,有沒有視中國為「祖國大陸」?還不算自我矮化成「台灣省台北地區檢察官」這筆帳。 張熙懷有沒有「叛國」?這是刑法問題,法務部已經著手調查,我們可以靜待。令人咋舌的是張熙懷的民主觀與價值觀。張熙懷到既無民主更無法制的中國,有什麼《刑事訴訟法》可談?去年十月中旬到北京,張只強調自己訪問北大、清大,卻刻意淡化到中國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與該院院長孫力座談。為什麼? 孫力是何許人也?孫力不只是檢察長,更重要的身分是該院的「黨組書記」。在中共體制下,擔任黨組書記才是實權在握,可以享受「廳局軍(長)級」的待遇。而且孫力在零三年前是北京市檢察院副檢察長,而「北檢」是中共主要清除異己的工具之一。中國異議人士、法輪功成員及基督教領袖都遭到北檢的鎮壓,孫力正是中共專制機器的重要零件之一。海淀檢察院更是惡名昭彰的專制工具,二○○五年七月,孫力出任黨組書記的海淀區檢察院起訴了蔡卓雲牧師等四名基督徒,罪名是印刷、傳播《聖經》,判三年徒刑,並罰款十五萬美元,知名的維權律師高智晟被判處三年徒刑,也出於「該院」之手,海淀區檢察院最近迫害法輪功成員,孫力厥功甚偉。 與中共劊子手孫力「親切友好」會談的張熙懷,難道不是中共的幫凶嗎?台灣的檢察官如張熙懷,不可議嗎?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張熙懷與林達檢察官的特異功能

張熙懷與林達檢察官的特異功能 郭健二2007/01/05 他們是檢察官,同時也是具有特異功能的預言家;張熙懷不必要傳喚人,就可以預知那個人誠實或不誠實;他看到一個人去「放尿」,就知道那個人是去「放消息」;而林達則兼差當醫師,他會遠距離而且能同時替許多人診斷,還會馬上告訴人:「你病得不輕」。 張、林兩人的共同點是,都有愛「放話」的嗜好,喜歡說些尖酸刻薄的話,這種嗜好把他們從受人尊重的法律人位階,貶低到如同菜市場滿嘴亂扯的「歐巴桑」一般,令人厭煩。張熙懷儘說些與案情無關,且不合邏輯的話,言多必失,自然會引起聽者的不滿而反唇相譏,結果承受不了壓力終至於精神崩潰,有因必有果,自作自受怨不得人。 林達檢察官說:「中傷張熙懷的人,病得不輕」,這句話是有探討的餘地。首先要來釐清是否有中傷的事實: 一、抹紅部分,張熙懷到中國設獎學金,接受以「台灣省」為名稱的歡迎會,這些是別人抹紅,或者是自己染紅、塗紅,其中牽涉到個人的主觀認定,這部分筆者不想多談,避免陷入無止境的口水戰。 二、進入中國的次數:張熙懷說是三次,林國慶立委說是五次,進出中國幾次並非重點,關鍵在於兩者之中,有人不誠實,說謊言。 三、另有立委也公開指稱,「張熙懷進出不正當場所」,甚至有政論性的節目直說是「上酒家」。 針對二、三兩點,皆不見張熙懷或護主任心切的林達,出面維護檢察官的名譽而作出澄清,甚至理直氣壯地向污衊者提出控告;由於不做適當的辯解,自然傳言四起。林達對於他人的「中傷」不作正本清源的說明,反而藉著媒體指責:「中傷張熙懷的人,病得不輕」,這豈是司法人員該有的專業作為。 上個月當媒體報導張熙懷因精神崩潰而請假時,筆者認為一個喜歡放話的張熙懷離去,未嘗不是好事,想不到又來一個有同樣嗜好的林達。這段過程,讓我想起一句古早的台灣俗語:「走一ㄝ蔡塞,擱來一ㄝ蔡尿」。這句俗諺實在有夠傳神,只是我們的祖先沒有料到,那個「蔡塞」的還會再回來,如今「蔡塞」、「蔡尿」竟聚合在一起,不知我們的祖先會作何感想? (作者為台南市退休高中教師)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

試揭台灣藍、綠的社會本色

試揭台灣藍、綠的社會本色 徐永明專欄  這次北高市長選舉,除了證明光靠打阿扁總統家庭貪腐,並不足以讓泛藍在高雄勝選外,連台北市郝龍斌的選票都比馬英九少了十多個百分點,原因可說很多:謝長廷在高雄的政績,加上他在台北市的選戰策略高超,是核心的因素;但是,影響深遠的,則是綠色南台灣與藍色北台灣的兩極化。尤其當郝內閣延攬了紅衫軍的大將蘇盈貴、李永萍、盛治仁等,代表在特別費起訴的壓力下,馬英九的國民黨在選後選擇走向深藍,不再高談本土化論述,並在十八趴改革上喊停,醞釀了特別費起訴後,泛藍內部分裂的大風暴。  藍綠的階級性格  北高市長選前,媒體喜歡用一個貶抑詞來描述民進黨的社會基礎,即所謂「鄉村黨」,認為民進黨在大台北都會區支持度正在消退,而完全以南部選票為根基。緊接著這個定性,就開始算起南北國民所得的差距、人口的密集度、教育水平的高低,乃至於國際化的程度,然後有一個暗示性結論:民進黨是個鄉村政黨,代表著沒有未來、缺乏展望性的政治勢力。  這個觀察當然有著優越感存在,認為相對於民進黨這個鄉村黨,泛藍政黨是都會黨,以中產階級為主幹,是高教育、有國際觀的,尤其對照於紅衫軍的階級性格,更成就了所謂新公民運動,新公民可不是每一個台灣民眾都可以當的,就像靜坐的VIP區一樣,有著一圈又一園的階級界線在那裡。  但是,這個觀察忽略了過去十年來藍綠版圖的大重組過程,以及相掛鉤的全球化衝擊。民進黨並不是一開始在南部就有優勢的,二○○○年陳水扁贏得總統時,南部的選票還是連、宋加起來的比較多,一直到○四年,阿扁的選票才一舉在南部以及本省籍選票過半。因此「南綠北藍」的現象發生其實不到兩、三年的光景,○五年三合一選舉,民進黨的挫敗(尤其中北部)不過是加深了這個印象,而○六年民進黨勉力維持高雄的執政權,雖然選票並未有成長,但卻再次深化了台灣地域的政黨顏色差異。  這個政治版圖的重組也深化了民進黨政權的階級性格,以及民進黨在全球化的角色,不是傳統福利國的定位,而是在全球化,乃至於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民進黨必須扮演捍衛被全球經濟整合浪潮邊緣化的部門,甚至因此而受難的階級之守護者角色,因為這些群眾已經成為民進黨執政的新興社會基礎。  從過去選舉研究經驗中總結,向來有一個藍綠支持階級分化的印象,泛綠支持者多屬於中下農工、南部、閩南、涵蓋年齡偏高,以及年輕的族群;而泛藍的支持者則多為中上白領、北部、中壯年齡層、外省等。但這個觀點通常是相對而言,也就是在絕對的支持度上,泛國民黨在各階層仍領先,不過是在民進黨支持度的分配上,這些群體白的比重顯著。  如果從民調數字來看,會發現這個藍綠社會支持的分野隨著選舉賽局的演進而深化,從相對的重要性,轉變為整體上的差異。在千禧年選舉時,因著扁、連、宋三組候選人的競爭,社會的分化較淺,一個觀察的指標是在選前的民調數字,閩南族群中連加宋支持度的總和為三成八,大於阿扁的近三成的支持度,但是,四年後(二○○四)的民調數字顯示,阿扁在閩南籍的支持度升為四成,持續高於連宋配,此時已經不是民進黨支持者中,閩南族群有絕對的分量,而是閩南族群整體支持度的轉向。  同樣的深化現象,可以見諸於教育程度的政治分化。在二○○○年時,國中以下教育程度的(含小學、未入學),連加宋支持度遠大於阿扁,皆在十個百分點以上,○四年則是另一個故事,阿扁在這些低教育族群的支持度反過來領先連宋配,也是十個百分點以上。  所以,在深化這個藍綠社會分野過程中,有一個選票重新組合效果,最顯著就是所謂「北藍,南綠」的說法,就民調資料而論,這個地區支持度的差異事實上只有在○四年的選舉中才成立,較之二○○○年連加宋在南部(含雲嘉南、高高屏)是遠多於阿扁,但是,在○四年的資料中,阿扁在南部支持度的優勢相當清楚。  藍祿的基本盤不是固定的  唯一同時呈現變與不變現象的是在世代差異上,當四十歲以下的群體在千禧年多數支持連或宋時,這個趨勢在○四年仍然持續,差距仍維持十個百分點以上;相對的,在五十歲以上的族群,連加宋千禧年的壓倒性優勢,有二十個百分點以上的領先,在四年後民調中顯示的,卻是一個大翻轉。以至於,世代上政治支持有了新的極化現象,其行為類似區域的顏色深化,代表藍綠的基本盤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地變動:如此的重組為基礎,不難理解為何「大話新聞」現象在發酵,其中要角大多出身所謂統派媒體,甚至在二○○○年多可能是支持連或宋的,現在反而是「保扁」急先鋒,這就是阿扁執政所經營出來的新興政治基礎。  所以,之前所謂藍綠社會支持相對差異的觀察,在今年北高市長選戰中已經演化為選民社會特質上的絕對分化,一方面代表整個選舉的意義不只是候選人魅力與人格的競爭,這底層有群眾層次的階級競爭效果;另一方面,這個政治效果的出現,必然有賴於社會支持的再重組,也就是之前所謂「藍大綠小」基本盤的看法,完全忽略了這個政治支持與社會分歧合流的過程,當政治支持與社會差異一致,這時杜會的基盤會反過來強化政治支持的性格,甚至擴張選票的數量。  表現在選戰的場合上,泛綠的場子多是檳榔、拖鞋,而泛藍則是不同的景象,具代表性的是大安森林公園的西裝與皮鞋,所以,很容易有一個結論:泛藍是中上階層的政黨,泛綠是中下階層的,其中有族群這條線深刻地劃過去,而整個選舉時序的演進,歷經兩次總統大選,這個政治支持、族群意識、南北差異與世代演進似乎有一個互相強化的趨勢。  這個「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的觀察,來自於政治學者吳乃德的一篇研究論文標題,他發現:除了我們熟知的省籍族群成分外,台灣政黨支持的分野還有隱晦不明的階級面向,因為當台灣的社會流動取決於教育機會,而外省籍民眾有較高的教育成就時,就會造成兩個族群的階級差異,此時省籍與階級是相關的,也與政黨的支持趨於一致。  經濟學者駱明慶從另一角度豐富了這個觀察的意涵。根據中研院家庭收支調查資料,他推論出在六○年代出生的中生代台灣民眾(五年級前段與中段班),省籍在教育上的差異逐漸收攏,六○至六四年出生的台灣人中,外省籍上大學的比例是本省籍的三倍弱,但是,十年後出生的世代,則降為一點五倍;尤其相較於父親那一輩高達十五倍的差異,台灣高等教育的普及,的確在緩和省籍的教育成就差距乃至於階級的分歧,是有相當成效的。  省籍的歷史沉澱  雖然十五倍的差距降到一點五倍,需要長達半世紀的努力,但是,這個社會基礎的差異已經沉澱在那裡,目前藍綠的省籍差異,不但表現在階級、收入的差別:六○年代出生的台灣民眾中,外省籍父親有四成以上在公部門工作(包含公營事業與各級政府),而本省籍父親則約一成五上下有機會在公部門服務,無怪乎退休金十八趴會是一個牽動藍綠神經的議題。  這個省籍差異也表現在都市化的過程,以及外省籍民眾往台北聚居的趨勢:六○年代出生的台灣民眾中,四分之一上下的外省民眾聚居在台北市,而到了七○年出生的外省民眾,不到五個百分點居住在所謂鄉村地區,顯然走出台北市不只是馬英九的難題,也是許多外省籍民眾忽略的「場所限制」。  雖然,台灣經歷著快速的都會化過程,表現在六○年代出生的本省籍民眾,尚有三成六居住在所謂的鄉村地區,但是,到了七○年代出生的本省籍民眾,居住鄉村地區的比例急降一半以上(僅一成七),不過,本省籍民眾並未大規模地往台北市或其他都會地區移動,而是往中等城鎮聚集;相對地,高達七成以上的外省籍民眾聚居在台北及其他都會地區。  這些社會差異不一定完全能解釋這次北高市長在選票上的差距,但卻證明了藍綠之間的社會分化持續在進行。阿扁執政六年以來,雖然政績不佳弊案連連,但是,一個新興的泛綠社會基礎卻已臻於成熟,二○○八年大選的藍綠基本局面亦將如此。這是為什麼高雄敗選對馬英九與中國國民黨的打擊會那麼大的原因,藍綠的板塊不只是意識形態的問題,還有堅實的社會差異在那裡。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1.01

Posted in 轉貼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