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北人入門日本料理 美觀園

西門町店家流動率和更新率超快,但有65年歷史的「美觀園」卻依舊以一襲舊衫,招呼著走馬燈似的潮男潮女。

店裡,可以看見滿頭白髮,獨酌品味的老顧客,也可以瞧見專程來「嘗鮮」的青年情侶,當然,還有手捧旅遊指南,想要一嘗台味日本料理的香港旅客。

「一九四六年創立」。走進西門町峨嵋街上的「美觀園」日式食堂前,先入眼的就是招牌上寫著的歷史。

民國卅五年,曾被日軍徵召到香港從軍的「鄉下囝仔」張良鐵,卸下日本軍裝,在西門町圓環的鐵道旁開起食堂。從軍前,他是日本料理「柳屋」的主廚,但他發揮路邊攤特質,不講究上菜順序、不拘謹吃法,上菜快、價格便宜又吃得飽,融合了台灣庶民性格的日本料理,就這麼笑傲江湖,直到如今。

有人說,美觀園賣的不是日本料理,應該叫「和漢料理」,是一種以台灣在地食材、融合本土性格而成的日本食堂料理。「台灣人吃握壽司,老愛在飯丸沾醬油,我們賣的生魚醋飯,卻堅持在生魚片上抹上醬油膏。」

美觀園第三代張力仁指出,握壽司的正確吃法,應該是拿魚片那一面沾醬油,但很多台灣人卻愛拿飯丸沾醬油,這麼一沾,飯也就散了。因此,很多台式握壽司會將醋飯捏得特別緊實,避免散開,卻也少了握壽司的爽口滋味。

「有同業故意造謠說,美觀園是因為魚肉不新鮮,才在魚片上抹醬油。」張力仁感歎說:「不過,多年來我們堅持這種正宗吃法。」盤子上有五顆飯丸,卻放上六片厚厚的生魚片,塗了芥末,再用刷子抹層醬油膏的生魚片醋飯,就這麼一直流傳到現在。

除了生魚醋飯,美觀園生啤酒也很出名,無論是快餐、蛋包飯、咖哩飯、生魚壽司,統統都要配生啤酒,「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台灣大桶生啤酒單店銷售第一名。」

張家第二代張都進(左圖)提起生啤酒就格外來勁,美觀園曾經獨創容量高達一千八百西西的「天王杯」啤酒杯,一杯約等於三瓶啤酒的量,得要雙手才抱得起來,因此天王杯左右各有一個杯把,「就是這樣抱起來喝,喝酒才過癮」。

「炸豬排、一塊哈姆(火腿片)、自製沙拉加生菜,這麼多年來,美觀園快餐內容沒有變。」張都進說,這些年來,雖然陸續增加新菜色,但老顧客想要的美觀園滋味也保持原樣。

張力仁說:「爺爺是貧苦人家出身,做出味美價廉,讓大家吃得起、吃得飽的日本料理,薄利多銷是我們的信念。」張良鐵的堅持與奮鬥,讓美觀園從一個西門町的路邊攤販,逐步擴張成為有三層樓的店面,生意好時日賣千斤蝦、生魚片幾百斤、生啤酒數十桶,一天食客數千人。

不過,張良鐵過世六年後,一九九九年,「美觀園」一分為二,哥哥帶著師傅在老店斜對面重開老店美觀園,力求原味重現,已由第三代張力仁接棒;留在原址的弟弟張都進則努力為老店增添新味,兩家美觀園在西門鬧區隔街對望,由民眾自由選擇。

美觀園一向走食堂料理路線,在不流行外食、崇尚簡約的年代,來美觀園聚餐是很多人消費得起的飲宴場所,意義不凡。這麼多年來,美觀園雖然已經不是大餐的代名詞,但美觀園所標識的美食經驗,仍是許多老台北人,記憶裡的一部分。

「我是民國67年第一次來這裡,當時我是學徒,我的師傅帶著我來,告訴我,餐廳就要做到這樣。」從事水產批發生意的陳朝煌說,自己沒有做美觀園的生意,但他覺得「就算家庭主婦自己去市場採買,都不可能以更便宜的價錢,買到同品質的海鮮」。

在他眼裡,美觀園賣的雖然是日本料理,卻有著濃濃的台灣味。「有一次,我們幾位朋友拿著超大的天王杯喝著生啤酒,大聲談話時,隔壁桌的一群老先生卻是人手一小杯細品著黃酒,慷慨話當年。我當時想,等我們變成老先生的時候,也許也會想重回美觀園,再喝一杯老酒。」

「美觀園,應該是很多老台北人認識日本料理的入門門檻。」張都進說,「綠營健將康寧祥第一次吃到日本料理就是在美觀園,當時他考上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台北大學前身),還是老師帶他開葷的;前國大議長陳金讓的岳家早年就住在附近,相親當天也是跟著岳家的人來美觀園吃飯。」

張都進說,從李遠哲、曾志朗、彭淮南、張俊雄、李煥,甚至是演藝圈的周杰倫、小S,不分藍綠、不分領域,至少十數萬台灣人曾經親啖過生魚醋飯、蛋包飯和生啤酒的滋味。曾經迴盪在食堂空間的聲影,其實已經不只是老台北人的回憶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comment